凤尾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海沧角美,康熙元年的迁界到底有多大
TUhjnbcbe - 2023/1/16 19:44:00

晋江人王命岳曾在《靖海二疏》中指出,禁沿海向厦门输送“米谷、油麻、钉铁”最是无效,因为闽南地区本就地少人多,食不裹腹,哪来的余粮资助他人,况且郑氏最擅长海贸,米谷自潮州和高州购入,油麻钉铁则采自日本,断之毫无意义。唯有“火柴、松楸”两项在厦门小岛最是匮乏,亟需管制,其输入源头多来自背靠大山的各县口岸,如漳浦的井尾、海澄的丰田、同安的鼎美。于是,顺治十七年清朝第一次小规模的迁界,便从以上地方开始,即所谓的李率泰“迁同安之排头、海澄之丰田沿海居民八十八保入内地安插”。

鼎美、丰田、井尾位置图

尽管各地迁界时间不同,但是到了康熙元年,成系统的迁界*策和布防便已成型,康熙重臣杜臻在《粤闽巡视纪略》中便为我们留下了较为详细的界线。海沧在地理上是半岛地形,其划界与海澄县无太多关系,反而是和龙溪县和同安县一起。“元年画界,自三叉寨历江东桥、东尾、九头、马髻山至莲花村为龙溪边,边界以外附海二十五里海沧,十五里乌屿,十里姚屿、石尾等村,俱移,共豁田地三百八十二顷有竒”,“自莲花村,历乌头、孤山、凤尾山、灌口寨、苎溪桥、方坑岭、浦头寨、石浔、蹈石山、三忠宫、岩山、店头铺至小盈为同安边,边界以外附海二十里埕头、浔尾,十五里马銮、唐厝港,五里鼎尾,皆移,共豁田地一千九百四十一顷有竒”。由此观之,除了天竺山脚下和北溪沿岸部分社外,整个海沧和角美基本上都是界外弃土。

海沧、角美迁界位置示意图

在该界线之上,清朝另外建了城寨以为边界稽查防守用,如江东桥、龙江铺和灌口寨共三处,其中的灌口寨即迁移原白礁巡检司所造的新城。被迫迁徙的海沧之民则被安置在界线靠山一侧,据传,东孚片区多在灌口,海沧片区在江东桥,石尾片区在龙江,当然也有相当多的人随着郑氏东入台湾,或者漂泊过海下南洋,从而形成了后来颇具影响力的“龙同海”联盟。

集美霞城康熙元年迁界前哨,拱辰门

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第二年,拿下郑军领导权的郑经离厦前往台湾,清朝则趁郑军内乱之机派出大军攻下厦门,嗣后,双方颇有默契地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经营自己的权、商大业。至康熙八年,因多方尝试的招抚计策毫无进展,清朝开始转向主动出击的方略:明面上逐步放开迁界的限制,部分百姓得以在清朝安排下进入界外,但同时军方也在界外增设城寨提高警惕、加强守备。如角美界外安兵五处,分别为江东桥、三叉河、玉洲、石美和乌屿,东孚片区安兵三处,分别为通津山、文圃山、周山窑,各处根据重要度不同,酌情设游击、把总、守备、千总一名镇守,配以兵士千余名,而海沧片区仍为弃土不设兵士,三地以交界的腹地龙江为军事中心。

集美霞城康熙元年迁界前哨,临海门

海沧之所以未纳入设防范围,并非清朝无意间遗漏,而是海沧的地形对于清朝来说,无险可守。杨捷曾就海沧地形说过,“审视海沧、嵩屿地势,离同安尚远,孤处海外,与漳州、同安各营兵马声息不相联络,不便安营”,其地北靠文圃山、蔡尖尾山,南面与厦门港共享一片海域,中间为窄小的山海平原和海湾,如在此地设防,万一郑氏卷土重来,则完全暴露在郑氏海军的射程范围内,后援军也难以源源不断输入,是完全的腹背受敌格局。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沧都是处于被放弃的状态,其间双方多有进退,海沧大体上也受到一些创伤,但还未伤筋动骨,尚可自完。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沧角美,康熙元年的迁界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