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选择题常见陷阱设置点如下
1.重点词语理解错误
2.诗句解说曲解原意
3.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4.主题情感总结不当
5.艺术手法理解不准
6.语言风格总结不准
设题重点是放在诗意理解上,即对诗中重点句子、关键词语的理解。据此我们仍然可以沿用前面提到的“读出诗中人”“把握诗中象”“展开诗中境”的三大法则,把握“人”“象”“境”的特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宿武陵即事
[唐]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②。
[注]①孟浩然:唐代诗人,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②人物是秦馀:引用《桃花源记》中的典故。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暗夕阳尽”以景物的光影变幻,写诗人对暮中江水的印象。
B.“潭影似空虚”表现诗人对夜色中深潭倒映天光的独特感受。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D.颈联写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参考答案C
解析:“诗中人”是作者自己,诗写夜宿武陵所见所闻;“诗中象”则有“川”“夕阳”“岭猿”“鸣鸡”等,猿的啼叫是凄切的,所对应的“诗中境”是悲愁感伤的,故C项错误,错在意象、意境分析不当。
从诗后注解“诗中人”孟浩然来看,他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故说“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这与作者的心境也不吻合。
[译文]夕阳落山后,江流的碧波逐渐变成了深黛色,一叶孤舟收起了船帆,静静地停靠在岸边。茫茫夜色中,两岸峰峦清灵空翠,似有若无,只听见山的深处传来声声猿啼。夜色深了,吹灭了船舱里的烛光,准备就枕歇息,这时能听到夜间渔夫捕鱼的阵阵歌声。鸡的鸣叫声唤醒了睡梦中的人,隔水问过往的渔人:此是何地?渔人们热情地回答:这是武陵。
(二)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约定的日期,“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参考答案B
解析:走进“诗中人”,“诗中人”即诗人自己-贾岛,首联是对李凝居处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去到李凝门前所见、所感,突出一个“幽”字,B项“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属于曲解文意,此处的“少”,是“缺少”之意,选项B错在重点词语理解错误。
[译文]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一位僧人(作者)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再来拜访,决不食言。
(三)故都①
[唐]韩偓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③必噬脐。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驩⑤无路学鸣鸡。
[注]①此诗是诗人受权臣朱温嫉恨,被驱逐出朝廷,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的。②池籞:宫中池塘周围的竹篱笆之类。③强魂:指崔胤,他曾四度为相,他与朱温谋划诛杀宦官,结果反被朱温所杀。④掩鼻计: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宠幸的美人。⑤冯雅:指冯谖(别名冯雅),战国时效忠于孟尝君的门客。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展开诗人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荒草、塞雁、宫鸦等旧城景物,表现了故都物是人非的变化,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首联取景浑融概括,颔联描写细致传神。诗人将感慨苍凉的意境融入纤丽清新的诗句中,悲而能婉,柔中带刚。
C.颈联正面抒情。“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垂涕”而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写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覆亡,自己也惨遭杀戮这一史实。此句指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参考答案A
解析:走进诗中人,诗中人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整首诗写的是诗人自己对故都现在情形的“遥想”和感受,故A项“前两联展开诗人所见故都冷落的画面”错误。本题A项错在对艺术手法“想象”理解不。
[译文]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上天对此也迷惘怀疑。野外塞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天涯壮士白白空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不及。阴谋计成大权已旁落,可叹自己不会学啼鸡。
(四)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单于”二句: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对此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参考答案B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苏轼在此是要告诫弟弟,须小心谨慎。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苏轼在此依然是担心弟弟安危。本题B项错在对艺术手法“用典”理解不准,D项同样错在对“用典”理解不准,且忽视了写作背景。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五)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②春。
为于耆旧③内,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B项错在重点词语理解错误。
[译文]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挨的时光,想到世事多难,在分别时让人惊心伤神!天地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故乡襄阳时正值春天。希望您回故乡后,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像庞德公那样的贤人的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