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
易武仿佛与生俱来就和普洱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茶马古道到现在的普洱茶标志性山头,
易武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你所认识的易武,
除了茶,还有些啥?
翻阅易武历史,
我们发现,易武作为贡茶之乡,
在明末清初,内地人先后相继迁入茶山,
不仅提高和发展了茶业,
同时还把汉族的花灯艺术、教育形式(私塾)、
加工业、商业、养殖业、种植业、建筑风格等引入易武,
与当地民族文化交融,
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今天,我们来随着历史的脚步,
探索易武除了茶以外,
风情万种的民间文化。
每逢产茶旺季及春节或喜庆盛事,
易武的花灯会、耍狮会非常热闹并很有特色。
花灯会
花灯主要是由迁入定居从事茶业、教育、手工艺及经商的人传入的,以石屏花灯为基础,同时吸收了昆明、玉溪、建水的花灯特点,与本地区秧歌及民族歌舞的交融,而成为了独特的易武花灯。表演者的装束包括手巾、扇子、草帽、普通姊妹装、对襟褂子、红腰带、围腰、布鞋等。它的乐器包括笛子、二胡、四弦琴、锣鼓、钹、文子铃、木鱼、竹板、沙锤等。在当地,传统的花灯剧目有:《凤穿花》《绣香袋》《闹元宵》《采茶调》《新十二杯酒》等。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节庆日内容的要求,新改编的花灯曲目有《茶山坡上》《勤劳致富落我家》《为国也为咱的家》《军民鱼水情》等。新老结合最好最受欢迎的剧目首推《茶山坡上》,改编最为成功的要数由《马三娘劳军》改编而成的《军民鱼水情》。
耍狮子舞
耍狮子舞是清朝时期由石屏会馆传入,并且由石屏会馆的第十三会主持编舞和表演。道具有彩色绣球、狮头和狮身相连的五彩披衣,表演者身穿短褂,腰扎红绸带,下穿袍裤,打绑腿,脚穿布鞋。有二人合演的大狮和一人表演的小狮。有时在地面上翻滚,有时在高桌上旋转,表演时狮子威风凛凛,舞者精神抖擞,场面壮观。
以前,易武的狮子舞和闹花灯的表演时间是在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日。“正月闹花灯”,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群众性的节庆活动,表演的地点是易武的大天井。正月初二这天,整个场院披红挂绿,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晚上,大天井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屋檐楼窗挤满人。首先由狮子依次舞入场中,锣鼓喧天,热闹非凡。绣球引路,大狮舞进,小狮紧随,绕场三周后退场;然后跟进的是彩船队和旱船队,彩船由六人表演,彩船两头是艄公,中间四人是男扮女装的表演者,手执彩扇的人边舞边唱,甚是好看;旱船队是单船单人单桨,也是边唱边舞跳入场中。待狮子队、彩船队、旱船队表演完后,才是正式的花灯歌舞表演,花灯歌舞通宵达旦。
舞狮队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从正月初二至正月十六日,由领狮者舞宝灯带领到各达官贵绅家中去拜年,边舞边拜边颂经:年年发展,事事顺意,空手出门,抱财而归,子孙满堂,福寿安康……逐家参拜。主人厚礼相待,礼炮迎送,全家欢喜。
正月十六这晚是灯会,称为放灯。舞狮后彩船、旱船表演,紧接着就是家家户户拿来的彩灯,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童子拜观音、龙灯、凤灯、鸡灯、兔灯、荷花灯等等,摆满整个大天井,待观灯结束后,还要评比出谁家的灯做得好,评比出一、二、三名,发给奖品。在舞狮队、彩船队、旱船队、花灯队的带领下,全体退场,一年一度的春节花灯盛会结束了,据老人讲,远在清朝时候,易武街的石屏会馆与象明倚邦街的石屏会馆就有明确的分工,易武负责耍狮子舞而不耍龙灯,而象明的倚邦、曼乃、曼洒则只负责耍龙灯而不耍狮子舞。每逢采茶季节更是歌声响彻茶山。
手工编织品
在易武,我们看到各种很精美的手工编织品,但主要是根据家庭生活需要纺织花样繁多的生产、生活用具,以竹编制品为主。易武过去可谓能工巧匠辈出,编织有李定忠、李四安、李惠昌等,他们技艺过人,织编的各种真人圣像、飞禽走兽道具栩栩如生;铁匠最出名的当数杨铁匠和李师闵,李师闵一生传授了八个徒弟。说起当地有名的文化名人,我们则常听到李惠昌的名字。
李惠昌(~),民间花灯艺人。清光绪初年,父李增贤从石屏迁居易武镇,靠替人种茶或帮工维持生活。李慧昌自幼心灵手巧,善竹编喜读书和唱花灯曲目,组织狮灯会,学习演唱花灯并搭台公演。他戏路宽,善扮男扮女,是狮灯会里的台柱。新中国成立后,李惠昌怀着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重新出山,组成易武业余花灯小组。他编排的《花棍舞》《巧梳妆》《大采茶》等获优秀节目奖。年,李惠昌被选为西双版纳州文联委员。在县文化馆鲁杰等人指导下,他创作了《耕牛是个宝》《小伙拉花》《新媳妇》《光荣人家》等反映社会主义新事的花灯剧目。他还与花灯小组的同志一起为易田、曼秀、落水洞、麻黑等村寨培训文艺骨干,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李惠昌于年病逝,享年80岁。
易武剪纸
易武剪纸工艺发达,千姿百态。现在易武街上以看中医为主、剪纸工艺为辅的82岁老人李万福,从14岁起因爱好就学习剪纸手工艺至今。老人耳聪目明、手脚灵活,他开办了一个小中草药门诊,墙上贴的、桌上压着的满屋都是老人的手工杰作,有大雁南飞、龙凤呈祥、金鸡报晓、彩蝶飞舞、金鹿奔驰、福、禄、寿、喜、各种花边……大张、小张,金纸、银纸、色彩鲜艳。
石雕艺术珍品
在古六大茶山残存下来还有一些精美的有关茶文化的石雕艺术珍品。尤其在倚邦、易武,那些现存的古宅、古庙、古墓大碑、古碑,甚至于拴马石上和古井、古桥上的梁柱脚,大门石条、碑头上的“童子献茶”“观音看茶”“各式茶花”“麒麟衔茶”“麒麟与茶”“双龙戏茶”“虎口衔茶”“石狮”“石猴”“茶农品茶图”“童子品茶图”等等,精美绝伦。这些精美的石雕把茶文化与雕刻艺术溶于一体,从一道道独具匠心的石纹上看出了茶山人独特的人生意境和品味。
那栩栩如生的“童子品茶图”和“茶农品茶图”,均是丰衣足食后茶人的慢饮细品,其乐无穷的生活写照。对于这些精美的石雕,还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如“童子献茶”说的是古时易武山有个叫刘海儿的孤儿,从小在深山以打柴为生,他心地善良诚实、好打报不平,常将自已打柴得来的钱买食物送给贫穷的人。后得观音点化成为台前童子,他手中抱着的是观音的意静瓶,里面还装有三只昔日与刘海儿上山打柴时玩耍的小兔,和刘海儿平日最爱吃的一种叫做茶叶的植物,他要感谢观音点化,就把这仙叶一般的茶叶献给观音娘娘品尝。易武古镇多姿多彩的茶石雕是人类美术史上的珍品,是茶文化的佳作,是经济繁荣的表现。
易武风情万种的民间文化,是易武茶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文化交融的体现。你所知道的易武,除了香扬水柔的茶,还有风情万种的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