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树果,中药名,亦被称为喜果、千丈树、水栗子、天梓树、水桐树、旱莲等,其英文名为FructusCamptothecae。这种药材来源于珙桐科植物旱莲木的果实,具有显著的医用价值。喜树果的植物形态特征为:它是一种落叶大乔木,其树皮呈灰色,枝条上可见黄乳色皮孔。叶片互生,形态多样,可能为卵状长方形或卵状椭圆形,长度在7至28厘米之间,宽度在5至2厘米之间。叶柄为红色,并覆盖着稀疏的毛发。花朵单性同体,组成球形头状花序,花萼呈现5齿裂,花瓣5片,为绿色。雄蕊数量不等,有时存在退化子房,而雌蕊子房则位于下方,室内有一室,柱头2至3裂,花盘明显可见。果实为球状果序,直径约5厘米,瘦果呈线形或披针形,长度约为2.5厘米,带有翅膀,颜色为亮褐色。喜树果的花期通常在8月,而果期则延续至0月至月。这种药材主要生长在海拔米以下的潮湿环境中,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中南地区以及江苏和浙江等地。在秋季果实成熟后进行采收,随后晒干。
喜树果呈披针形,大小约为2至2.5厘米长,5至7毫米宽。其先端尖锐,带有柱头残基,而基部则逐渐变狭。在果实的表面,我们可以观察到椭圆形的凹点痕,这表明它曾着生在花盘上。此外,果实两边还长有翅膀,颜色从棕色到棕黑色,并带有微弱的光泽和纵皱纹。有时,我们还能看到数条角棱和黑色斑点。果实的质地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示出纤维性,内部包含一粒种子,干缩后呈细条状。品尝时,它的气味微弱,但味道苦涩。
喜树果被归类为寒性药材,其味道苦涩并略带涩味。它主要归入脾经、胃经和肝经,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喜树果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能帮助散结和破血化瘀。它属于活血化瘀药下的破血消癥药类别。
喜树果常被制成煎汤或研末吞服,有时也被制成针剂或片剂供内服使用。它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特别是原发性肝癌。此外,它还能用于治疗胃癌、头颈部腺源性皮癌、白血病、膀胱癌等恶性肿瘤,以及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脾肿大。
喜树果的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同时还能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此外,它还能用于抗早孕和抑制疱疹病毒。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发现喜树果的果实疗效最佳,且毒性较低,其中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的含量最高。这使得果实成为目前主要收购的对象,用于提取喜树碱和羟基喜树碱。
喜树果含有喜树碱、羟基喜树碱、去氧喜树碱、喜树次碱等成分。同时,还分离出桦皮酸及喜果苷等物质。值得一提的是,从喜树果中还新发现了-羟基喜树碱和0-甲氧基喜树碱这两种生物碱。与根、茎干、皮、叶相比,喜树果的抗癌作用更为显著。
服用喜树果时,应注意控制剂量,避免过量摄入。
①对于胃癌、直肠癌、肝癌及膀胱癌的治疗,可以采用喜树果研末,每日服用一次,每次6克的方法。②若为白血病的治疗,则可使用喜树果30克,搭配仙鹤草、鹿衔草、岩株、银花及凤尾草各30克,甘草9克,煎煮成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