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自先秦时代进入中国文学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终沉淀成为中国文人心灵感受的重要载体。雨声作为一个听觉意象开始较为普遍的走入中国诗歌之中,为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
“听雨”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雅事。其中,“听”,是古代文人的心情思想对自然的交流和感悟,“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滴滴答答、叮叮咚咚、萧萧索索、哗哗啦啦,入人耳,动人心,生其情。
“听雨”的内涵和意境,经过先秦时代的萌芽,南朝的发轫,到唐宋时代发展至顶峰,“听雨”往往被用来传达超脱的禅意与淡淡的愁思。如今,“听雨”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
而在众多听雨诗词中,能将其中各种情感意蕴一概包蕴其中,而又能够迸发出无限的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当推听雨词的名作,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这里,听雨的地点有歌楼、有客舟,有僧庐;听雨的的年龄分别从少年、中年到暮年。这里面既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的喧嚣热闹,也有中年听雨舟中的漂泊之感,还有老年听雨僧庐中的幽微禅意,但最终都被浓重的时间意识与生命意识所笼罩,词人蒋捷由人生的三个人生阶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总无情”的生命规律,因而最终也就放下了,任凭阶前的雨点点滴滴直到天明。
1.少年听雨,歌楼风流,喧嚣热闹
人还未清醒,迷蒙之中听到屋外淅淅沥沥的雨声。
啊,下雨了。心里这么想着,身子却懒得动弹。就这么静静听着雨声,尚未清醒的脑袋,又慢慢地陷入昏睡之中。
忽然,门外响起了身边小厮童儿的催促回家声,心急火燎的像站在六月份的大太阳下让人心烦。蒋捷,蒋府的大少爷,此刻像是没了骨头一样,正躺在来凤楼花魁的床上,朦朦胧胧似是做梦。
此时,花魁花想容披衣下了床,一双纤纤玉手正在给香炉添香。一缕冉冉升起的青烟透过霉绿斑斓的青花铜炉,缭绕着,盘旋着,正恣意地在一铺古排箫旁缭绕缠绵。
撩人的鸳鸯枕和凌乱的床被里卧着一个风神俊朗的少年,慵懒的打着哈欠。昨晚,蒋大少爷兴致颇高,下棋、喝酒、听曲,笑闹了半夜才睡下。本想明个睡上个日上三竿,不巧,蒋知府大人,也就是他父亲,本来去了京城,后天才回来,不想今天中午就要到了。
外面,传来的一阵悠悠琵琶怨,惊不醒一柄桃花扇,惊不落一对蝴蝶杯。伴着窗外的哔哔剥剥,淅淅沥沥的雨声。直教人想就这么躺下去,睡他个地老天荒。
在这红楼阁上,在这红烛灯前,在这红绡帐里,偎红倚翠,温香在抱,轻解梅花扣,吃一口胭脂红,谈天论地,下棋作画,喝酒听曲。
管它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管它门外清风卷起落叶,大雨淋湿红尘;管他人情往来,家世门第;管他苦读诗书,博取那个功名利禄……
然而,却不能。蒋大少爷忍不住叹了口气。花想容笑意溢满了双眸,轻轻地走到床边,玉手搭上他的胸前,柔柔说道,“蒋公子,奴家伺候你更衣吧。”
蒋大少爷瞥了她一眼,无可无不可的“唔”了一声。待到衣装整身,本就俊雅的一个人更是不俗,散开的发垂在一身雪白的缎子袍上,更显泼墨,半闭半合的眼睛偶尔挑一下眼皮,眼角如淡墨横扫,长而带翘,无端扫出一片骄矜的意味。
等他一切收拾妥当,时间约莫到了辰时,只不过因着这阴雨绵绵的天气,天色不大亮堂罢了。门口的小厮童儿早已等的火急火燎的,只待少爷一出门,就一叠声的催促着快走。
蒋捷,自幼聪慧绝顶,读书过目不忘,奈何他对正儿八经的书目不感兴趣,只对流传于民间的志怪传说、野史、话本什么兴趣盎然。话说回来,因着他是家里的大少爷,家里对其期望甚高。特别是在他三岁时,家里来了个不知在哪里冒出来的道士,自称木春真人,给他相了一面之后,家人更是对蒋捷寄予厚望。
这还是从母亲嘴里听说的,那时,木春真人给他相完面之后,煞有介事地对着蒋家人开口道:“我看此子资质上佳,将来或能腾天潜渊,说不定有大造化,非池中之物也。”
因着这话,蒋父对长子蒋捷管教严格,期待他日后拜相封侯,光耀门楣。谁成想,蒋大少爷长大后却成了一个一言难尽的败家子。“骄奢淫逸”四个字,他是一个不落,全坐实了,成了个典型的纨绔子弟。
蒋家又是个典型的严父慈母,虽然蒋父严苛,但是他不会整天在家,所以在慈母面前,蒋捷“无法无天”,逗鸡走狗,时不常的往青楼走一遭。千金邀妓、红楼醉心,眉目传情、青楼调笑,好不恣意快活。
蒋捷对自己是个纨绔的事实心知肚明,但认为自己纨绔得一不伤天二不害理,也没碍着谁,于是心安理得,从不悔改,并与时俱进地随心情变本加厉。这不,最近他趁父亲不在家,竟然夜宿青楼,这在之前可是没有过的。别看现在他表面一派风轻云淡,内心多少还是有点忐忑的,不知这次父亲会怎么教训他?心有惴惴,等到了父亲回家。蒋捷发现父亲笑容满面,原来父亲又升官了,此次全家要移去京城了。
屋外的雨依旧下个不停,但是内心早已晴空万里。未来有着无限的希望。
真好啊!
2.壮岁听雨,江舟飘零,萧瑟凄凉
有时候,一个人或者一小部分人,可能经历着天崩地裂,但光阴却并不会因为谁而停下来,世间万物依然匆匆。最后,都落在一片莽莽苍苍的世道上、茫然失怙的措手不及。
蒋捷本以为少年那风流的生活会一直延续下去,却不想最后蒙古大军的铁骑踏平了中原内外,孱弱的南宋王朝灰飞烟灭。太平破碎,国生离乱。覆巢之下无完卵,国土破碎,小家自然也收到波及。
他原本带着些少年跳脱气的眉宇间似乎是一夜之间就笼上了一层沉郁之色,仿佛方寸的岁月被无限拉长,不过一俄顷,少年就已经脱胎换骨、长大成人。他想有所作为,有所行动,却又无力回天。他只有恨,只能恨,“此恨绵绵无绝期”。
人到中年,漂泊不定,居无定所,衣袖上落满了秋霜和风尘。
寒来暑往,枯荣明灭。又是一年金秋时节。又是一个秋雨连绵的一天。
小舟之中,清酒一壶,小菜三两盏。两个壮年模样的文人相对而坐,默默无言。许久,才听得其中一人道:“蒋兄,前段日子,听得旁人说,官居肃政廉访使的臧梦解,陆垕曾交章举荐于你,你拒绝了……”话未说完,便住口停了。
被称为“蒋兄”的人便是蒋捷,只听他轻笑一声,抿了一口酒道:“古人云,忠君报国,死而后已。蒋谋虽不才,却也不愿委身仕元。与其低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若逍遥山水,浪迹江湖,自在一生。”
听得此话,对方顿了片刻,再无话说,与好友推杯换盏开来。
末了,补上一句,“蒋兄,此去无锡,路远迢迢,孤身一人,自当小心。”
蒋捷将彼此的酒杯倒满,“叮”的一声碰了下杯子,“多谢谢兄前来送别。”
杯盘潦倒。主客微醺。
秋雨还在下着。客人走了。
缓缓远行的小舟满载着蓑衣的草腥,腐篙破竹的船板散发出木腥,夹杂着断云笼罩下河面的水腥,统统走不出这烟云苍茫的雨腥。
寄身于客舟中的蒋捷,手里摩挲着酒杯,半杯清酒微微荡漾,透过夹板的缝隙,船身外斜擦而过的雨是滴滴点点、密密细细,船舱里迎面而来的风丝潮潮湿湿、清清冷冷,他似是未觉察,只是望着远处陷入沉思。
天边浓腥密布的云更是料料峭峭、虚虚幻幻。此时,一只离群的孤雁,一声凄厉的哀鸣,划过苍莽的长空,传入那听雨人的耳朵,顿觉前尘隔海、恍然如梦……
年少是红尘万丈随便滚,无愁无忧,一身自在风流;壮年却是被迫流浪,生活困窘,这万千世界处处透着苦,透着愁。少年时是“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的精致温馨,壮年时是南宋灭亡后家庭蒙难的悲凉愁苦。少年时是“软语灯边,笑涡红透”的自在风流,壮年时是“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的世事无常。
年少时留连风月,并以道自任,积极用仕;时过境迁之后遭受离乱,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漂泊的岁月艰辛困窘,又似乎没有尽头,人情冷暖已看透,繁华落尽是苍凉。
罢了,且去吧。
3.垂暮听雨,僧庐独卧,安心恬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阅尽中年后,转眼步入了老年。
漂泊半生,蒋捷如今暂居于太湖畔沙塘港竹山上的福善寺。月余前,蒋捷来到了这太湖边,湖水碧波荡漾,锦鳞游泳,沙鸥翔集,一派祥和。远处的山郁郁苍苍,在薄雾里隐隐绰绰。不过一眼,便已喜欢上了这里。故而就在山上的寺庙留宿暂居。
古寺隐在绿树丛中,风吹树摇,露出土黄色的院墙;进入古寺,殿脊青灰,古木参天,一片清幽。蒋捷甚爱此处,足迹遍布竹山、太湖。与文人墨客交际,与渔人百姓聊天,日子过得倒也惬意。
秋风起,秋雨后脚便来了。在这淅沥的雨天,蒋捷没有出去。午后,用罢斋饭,蒋捷应寺内老僧所邀,品茗论道,倒也有趣。
茶具古朴,茶叶夜见得多名贵,却在老僧的冲泡下,雾气氤氲,茶香四溢,褐色茶汤微苦,静品时,舌尖略带一种陈浓的香味。大师喝茶,总是不徐不急,细品慢咽,在脸上皱纹里漾出柔和的笑意。那份闲淡的感觉,让人不知不觉间,心境平和下来。
蒋捷轻轻地笑开来,语气平平淡淡的说道:“大师,想我半生漂泊,凭着一口气,走过了山山水水,年轻时也曾为这世道愤懑不已,满心里愁苦不知如何消解,处境纵然萧索,心境何其凄凉,却无可奈何。不想,在此刻,却找到了心安。”
老僧也不回话,一杯香茗握在手里,半晌才道:“放下,即心安。”
蒋捷一怔,默然笑了。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几十年的坎坷人生,在即将画上句号时,才明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不由人来左右,却又总是无情的伤到人的心,那么还不如听之任之。
天色稍稍暗了。老僧离去。
蒋捷独卧僧庐下,清幽空阶前,点一盏孤灯,焚一炷佛香,听雨声滴滴答答的落在屋顶,落在树叶,沙沙碎响。除去雨声,耳边一片寂静,没了秋虫的鸣叫,夜,更幽静了。
透过窗户,看到西风飘过烟烛,飘飘剪影,渐渐散了。雨悠悠、风悠悠……半窗关夜雨,四壁挂佃衣,听雨。情悠悠、梦悠悠……任白头在岁月中消磨,任黄叶在秋风中飘落。
雨声送走了黄昏,迎来了黎明。晚间一场大梦,梦回那无忧无虑的少年,笙歌燕舞,歌酒轻狂,恣意逍遥,为赋新词强说愁;梦回那漂泊不定的中年,江山易主,愤恨无奈,孤舟听雨满腹愁苦。
然而大梦醒来,少年的欢乐已雨打风吹去,壮年的愁恨也随风雨而散。如今两鬓斑白,历经了人世沧桑,独自卧在僧庐中,听着淅淅的雨声,内心所有的绚丽归结于平淡,对也罢、错也罢、功名也罢、利禄也罢、苦难也罢、高兴也罢,都随这场夜雨消散吧!“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所谓“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境界,就是如此吧!
听雨,打湿层层屋檐,浸透层层记忆。少年听雨,血气方刚,豪气凌云,偎红倚翠;壮岁听雨,山河破碎,神州陆沉,浮家泛宅;垂暮听雨,鸟去鸟来,半世倥偬,一生忧患。
三种人生阶段,三种心态,三种境界,相互渗透,相互衍发,阐释了一条清晰、低沉的人生走向,一场雨浇透生平。
也就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