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他们的故事如此动人中国江西网
TUhjnbcbe - 2025/1/14 0:58:00

当下,正值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文艺合为时而作,电视剧《花繁叶茂》《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在梦开始的地方》等,一大批扶贫题材的影视剧把中国大地上这场脱贫攻坚的壮举展现在荧屏上,收获了高人气。光影情深,这些作品书写了美丽的奋斗故事,也记录下伟大时代的深刻变革——

《枫叶红了》催生时代正能量

□钟秋兰

8月5日,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电视剧《枫叶红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出人意料的是,该剧开播周每集平均到达率2.%,收视率1.%,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收视率第4。

《枫叶红了》“红了”。这是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拍摄,以脱贫攻坚为题材,反映了科尔沁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草原儿女栉风沐雨攻坚克难奋斗历程的扶贫影视剧。剧中男主角韩立由演员孟浩强饰演,硬汉的外表下不失细腻柔情。女主角是凭借《甄嬛传》中“槿汐姑姑”一角被观众熟知的演员孙茜,她颠覆既往形象,扮演外形十分接地气的村妇,和韩立上演了一段啼笑姻缘。

该剧虽然只有女主角孙茜是较为知名的演员,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他演员也为剧情奉献不错演技。脱贫致富,本身就是时代的正向大能量,是观众心之所向。以这个能量为导向的作品,具备题材的优越性。

一部反映乡村生活和脱贫攻坚的正剧为什么能成为“当红炸子鸡”并受到热捧?题材好,接地气,有“人味儿”,是该剧受到欢迎的原因。

顺着剧中迷人的草原风光,记者也成了追剧的“小迷妹”,发现看点多多:

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信心满满的韩立来到乌拉岱后发现,扶贫工作远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但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联合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精准识别帮扶对象,改变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入合适的经济作物提升产业,多管齐下,最终为乌拉岱嘎查摘下戴了30多年的贫困帽子。这样的剧情安排平实,却是扶贫干部日常工作的生动再现。

大美科尔沁草原风光时时可见。扶贫题材的影视剧不少,在农村拍摄的也很多,但反映少数民族脱贫和草原风情的却不多。《枫叶红了》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拍摄,说的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故事,加上平坦而又柔软的天然草场,就像大自然谱写的一首交响乐,随着接地气的剧情层层推进,丰润辽阔的科尔沁草原美景一一在剧中呈现,在剧情之外,带给观众视觉上的享受。

曾经有段时间,国产剧走入了一个误区,“假、大、空”让人“不忍直视”,甚至丧失看剧欲望。如何留住观众?《枫叶红了》主创人员聪明地意识到,唯有“真实”,让人物活在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中,才不会让剧情悬浮。在剧中,第一集就是围绕女主角“再婚”展开的一系列剧情冲突,这是农村孀妇经常会面对的;另外,有村民借办生日收礼的情节,也反映了农村的“礼节关系”。这些真实而细微的剧情,让《枫叶红了》除了有骨架,也有丰满的血肉。

“扶贫”在当下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怎么才能拍出既能反映时代强音又好看的扶贫影视作品?显然,《枫叶红了》的主创人员凭着扎根生活的创作,交给了观众一份有笑有泪的脱贫奔小康的感人故事。

它没有站在高处给观众生硬地讲大道理催泪,却于日常的“鸡毛蒜皮”生活场景中告诉我们:枫叶红了,秋天来了,收获的季节也来到了。

思路一变天地宽

——观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

□刘小兵

36集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执导的第二部现实主义乡村题材作品。该剧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深刻主旨,讲述了以赵百川为代表的一帮乡村致富带头人,带领乡亲们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呈现出一幅新时代、新农村、新气象的和谐画卷。

该剧一波三折,故事引人入胜:在美丽的祁连山下,坐落着两个村庄,丹霞村与焉支村。30年前,因为迁坟和修路,两村结下宿怨。时代快速发展,丹霞村一跃成为全县的首富村,而焉支村却始终走不出贫困。后来,焉支村遭遇山洪袭击,境况更是严峻。县委、县政府动议,让焉支村合并到丹霞村,两村一起奔小康。然而,这一动议遭到了两村村民的激烈反对,也让丹霞村村支书赵百川和焉支村村支书夏宝生心生抵触。

待化解仇恨、合并两村后,因双方村民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共同致富的梦想再次搁浅。特别是易地搬迁中,焉支村几位老人受传统观念束缚,竟然偷偷回迁村里,赵百川、夏宝生动员老人回去时,崔大爷竟以死相逼,始终不愿融入“新家”。为了帮助移民户尽快融入新生活,赵百川建起了村民书屋,办起了培训课,指导大家脱贫。然而,培训第一天,焉支村竟没有一个村民参加。面对困境,县委书记蒋为民经过一番深入的调查和思考,决定将培训课开到田间地头。新颖活泼的授课方式,一时间让村民们兴趣高涨。赵百川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注重打开搬迁户们的心结,想方设法帮他们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同时,他还根据丹霞村的实际现状,提出了“文化兴村”的新思路。省里也决定大力支持丹霞村的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并拨出了专款。于是,一场脱贫攻坚齐心奔小康的大戏,再次在小小的丹霞村上演。最终,两村合并后的丹霞村,如期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幸福愿景。昔日的贫困户姜大嗓、三不沾、贾吉祥等人,也旧貌换了新颜,通过勤劳致富,摘掉了多年的贫穷帽,为扶贫先扶志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思路一变天地宽,面对党向人民作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本剧以饱蘸地气的演绎风格,贴近农村,贴近西北,以极具生活化的场景,集中塑造了赵百川、夏宝生、蒋为民等共产党人形像。赵百川的雷厉风行和敢想敢干,夏宝生的朴实憨厚和固执倔强,蒋为民的冷静睿智和开拓进取,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本剧特意选在甘肃张掖大峡谷的丹霞地貌区拍摄,红艳艳的壮美场景,洋溢着浪漫的情调,托物言志中,强劲表达了全民奔小康、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祈望。

温暖的背影

——纪录片《我的扶贫年》观后

□饶梦颖

纪录片《我的扶贫年》通过普通人的视角,以纯纪实的拍摄手法,生动讲述了东北大地上扶贫干部的日常工作、生活。

纪录片以几组生活场景开头,雪花细细飘落,刷白了天地万物,温暖的音乐舒缓展开,东北乡村新年的热闹由此拉开序幕。汪清县天桥岭镇天平村,扶贫干部伊学义正在组织“两美一净”家庭评选活动,鼓励村民脱贫致富后还要养成文明新风。由于今年村里的产业项目有不少盈余,他带领妇女给全村百姓做新的床单被罩,并筹划举办一场团圆饭,犒劳为村里脱贫贡献力量的乡亲们。蛟河市漂河镇青背村,村民为了柴禾“撕巴”受了伤,扶贫干部曾医院。逢休假回镇的时候,她还要帮贫困户卖鸡卖鹅,挨家挨户送货上门。快过年了,她又想着邀请市里的剧团来村里演一场二人转,让辛劳了一年的乡亲们乐呵乐呵。靖宇县龙泉镇大北山村,扶贫干部高世龙正忙着给全村挂上红灯笼,深夜飘雪,白茫茫一片,一百多个灯笼在村道两旁同时点亮,年味浓浓,人情味更浓。村里发展农村电商,高世龙白天当扶贫干部,晚上当产品经理,趁着电商“年货节”把村里的土特产销往全国……

没有激扬的豪言壮语,没有慷慨的背景音乐,也没有宏大的制作场面,有的只是扶贫干部们默默忙碌的身影,村道上、田地间、农户家里……遍布村庄的一个个脚印,深深浅浅,记录下他们的辛劳和付出,也承载了乡亲们一个个美好的憧憬。

《我的扶贫年》呈现了主旋律书写,但是其火热的生活气息,积极的价值取向,干部与群众在脱贫路上共洒汗水的温暖画面,给观众带去了润物细无声的感动。它平铺直叙却又生动有趣,将一件件脱贫路上的故事徐徐道来。

正如结尾旁白:“白雪覆盖大地,灯笼和焰火照亮寒冷村落的暖心春节,伟大的故事总是由无数个平凡书写,而就在这个平凡的春节故事里,似乎能看见中国20.6万个第一书记,70万名驻村干部,.4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的辛勤背影,看见东北乡土上热火朝天的生活,看见明年此时,一个更好的年。”

试问何处景色艳花茂蝶舞世人知

——扶贫题材电视剧《花繁叶茂》观感

□童孟遥

前不久,热播电视剧《花繁叶茂》以真实、接地气的内容和表演,不仅赢得了中老年观众的肯定,还在B站上获得了年轻人的热烈讨论。

《花繁叶茂》改编自欧阳黔森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南方农村题材的轻喜剧。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管辖的21个自然村中多数处于贫困状态,其中又以花茂村、纸坊村、大地方村最为突出。本剧便重点介绍了这三个村根据自身条件,一步步从破旧脏乱、贫困落后发展成风景如画、村民丰衣足食的故事,呈现了扶贫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脱贫致富的生动画卷:花茂村资源相对较好,就引进农业产业园,发展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纸坊村土地贫瘠,山岭多,就因地制宜种植中药材;大地方村自然环境恶劣,就积极修通水渠,发展长效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历经一系列苦干实干,三个村落迈向小康,一个都不少。剧中台词“你脱不了贫,我脱不了手”,道出了广大扶贫干部最真实的内心独白。

除了对症下药、精准扶贫,改变贫困户“手心朝上”“等靠要”的消极思想,也是该剧重点表现的。有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乡民们养成了一些陋习,譬如固执保守、目光短浅等。剧中某些贫困户即是如此,不以贫困为动力,反而安于贫困,甚至一哭二闹三跳楼地争取贫困户名额,如纸坊村的马老三夫妇为了七百元的扶贫款而洋相尽出,让人哭笑不得;又如大地方村的无业游民王富贵,家贫如洗却成天东游西逛……这些人物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志不立,人就立不起来”,“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工作中的难点,而扶志就是改变乡民们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萎靡的精神面貌,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而旧观念往往根深蒂固,改变村民们的旧观念并非易事,恰如片尾曲《我就是愚公》中唱道:“如果不愿一生受穷,就让思想学会解冻……始终坚持真心付出会成功”,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剧中,驻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赵子奇都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面对种种难题,他们刚到村里时一筹莫展,但他们没有退缩,在熟悉情况的村支书配合下,沉稳应对,克服困难,在帮助乡亲们走向更好的生活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成长。

编剧欧阳黔森说:“想要创作出好的扶贫剧,就不能回避‘矛盾’,《花繁叶茂》就是要告诉大家真实的乡村、真实扶贫工作遇到的困难,我们不搞‘悬浮’‘美化’。真实反映困难,真实反映扶贫干部如何解决困难。”如其所言,该剧充分运用喜剧化的幽默和讽刺,多角度、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乡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此外,该剧还将村容整改、土地流转、贫困户的识别、集体利益、招商引资等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搬上荧屏,引人思考,对其他地区的扶贫工作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难得的是,剧作反映的是厚重的现实,但整体基调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这其中方言的运用可谓锦上添花。王迅扮演的男主角、花茂村村支书唐万财操着一口“贵普”,活跃了戏剧气氛,将繁重的基层工作化为轻松活跃,丰富有趣,也更加真实、接地气。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视剧,全剧贴近农村生活,演员演技扎实,道具细节真实,丰润了剧作肌理。更可贵的是,全剧没有局限在个别扶贫干部的人物塑造上,而是把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生动真实,描绘了鲜活的人物群像,千人千面,每个角色都有自身独特的性格特点,严肃勤恳、踏实办事的镇党委书记石晓峰,貌似柔弱实则坚韧果敢的第一书记欧阳采薇,脑子灵活、不拘小节但关键时刻有担当的村支书唐万财,憨厚老实、任劳任怨的村会计何老幺,怀有私心、打着自家“小九九”的村干部孙贵云和任朝辉,大胆泼辣、吃苦能干的潘梅,还有无赖扯皮的马老三等,每一位村民及村干部都各具特点,真实接地气。

相比同类题材多集中于北方农村,《花繁叶茂》是一部少见的表现西南农村的剧作,改编自真实事件,且全程都在故事发生地——贵州枫香镇花茂村实景拍摄,剧中质朴的老建筑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让观众代入感强,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一个生动缩影。

微评论

“接天连地”,自然成戏

□何勇海

一段时间以来,扶贫剧似乎成了国产剧的一个新风口,《花繁叶茂》《我的金山银山》《遍地书香》等一批扶贫剧先后在荧屏亮相,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尤其让人惊喜的是,一批年轻人也成了高质量扶贫剧的忠实观众。在年轻人聚集的豆瓣上,《花繁叶茂》获得8.1分,B站获得9.3的高分,一大批90后、00后观后留言,“从来没想过会对一部扶贫剧这么‘上头’”“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凌晨在B站看乡村剧”。而像《花繁叶茂》此类,凭实力成功“破圈”的扶贫剧还有很多。

《花繁叶茂》监制徐春萍说,他们努力做到“接天连地”,即“重大主题的表达和老百姓需求的连接,也是指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的连接。”

的确,扶贫剧立意宏大,彰显了一个时代的伟大变革,这是“接天”;但具体下来,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人物形象等却要“连地”,真实、细腻、丰满。政策如何一一落地、农村面貌如何一步步发生变化,与现实生活土壤连接,宏大的时代主题与一个个生动丰满的乡村干部和村民形象紧密连接。

“接天连地”,剧作即紧扣时代主题,又深深扎根现实土壤。“接天”又“连地”,自然有好戏。每一位创作者既要仰望星空,又要俯瞰大地,星光引路、步步为进,如此才能创作出有思想高度,又有人文温度,受到市场欢迎、观众喜爱的好作品。

剧写生活,当五光十色

□孙仲

观众最需要什么样的影视作品?当然是主题积极向上,人物真实可信,内容感人至深的。而且,这三者应相辅相成,共为一体,带给观众独特的艺术享受与心灵震撼。近年来,观众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影视剧作也要有所突围,千篇一律“老路子”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塑造,显然行不通。

前段日子,扶贫剧《索玛花开》在荧屏上重播,再次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部年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首播、获奖众多的扶贫剧,缘何“圈粉众多”?通观全剧,其最大的亮点便是“新”,题材新、形式新——这是国内首部反映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题材的电视剧,并以女性第一书记的视角来描写脱贫故事。

大凉山彝族地区,浓浓的民族风情。木呷、阿扎、马海木且等主要角色的服装、化妆,以及场景、道具,都展现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为了更好地展现彝族传统村寨,剧组还专门在冕宁冶勒风光秀美的山顶搭建了电视剧的主场景——“谷莫村”,足见创作方的用心。另外,剧中还展现了大量的彝族民俗风情,如火把节、彝族年、彝族漆器、羊毛制品等,这些,无疑在视觉效果上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难怪该剧的导演王伟民曾说:“通过观看《索玛花开》,既可以了解凉山地区壮美秀丽的风光,又可以了解彝族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索玛花,即杜鹃花,是凉山彝族的代表,意指吉祥。剧名《索玛花开》,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深刻蕴含了脱贫攻坚中美丽的女性力量。

生活,本来就是五光十色,反映到剧中,也应不拘一格,带给观众丰富多彩的感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们的故事如此动人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