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介鸣:摄影媒介作品
编者按:胡介鸣的影像装置具有一个核心特质,即通过时间经验生发出 美 。他的影像集群来自于对日常元素及历史史料的再创作。作为作者他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形构(新的)记忆?影像中的 倒叙 与 闪进 作为其装置作品的材料又具有怎样的属性?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胡介鸣在着意挑战着 平衡 这个概念,通过它内在的转向潜能,试图创造出某种 极端中的平衡 。2014年9月17日,UCCA邀请胡介鸣与田霏宇带来对谈,透过对其作品的介绍,试着探究这些问题,并同时向我们阐明新作《序曲-太极》在他持续实验创作中的重要性。 胡介鸣:摄影媒介作品 这一组也是当时早期的一个摄影作品,由真手和假手之间演绎的一个故事。这个是比较早期的悉尼奥运会张贴的海报,这个阶段我做摄影作品,是想坚决不用照相机来做,完全用现成的图像资源进行合成。 这个是跨千年时候的一个作品,叫《1999-2000传奇》,做了一个大的迷宫,上面图片信息的内容都是在1999年12月31号到2000年的元旦第一天,这个24小时里面把我们这儿能接收到所有的信息,包括卫星、络、电视信息全部弄下来,做成一个信息迷宫,人进去会迷失方向,透明的薄膜贴上照片,这个在旧金山MOMA做的,参加了他们的一个展览。这个是在布展,比较大体量的一个迷宫的装置。这是当时关于身份的一个考虑,九十年代又回到大家谈论比较多的一个关注的命题,我们怎么来认识自己比较有效、比较合理地认识自己的身份。 这个是《梅杜萨之筏》,是当时做的一张照片,通过杰里科两百多年前的一张油画,根据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构图把内容替换掉,一个现实版的《梅杜萨之筏》,《梅杜萨之筏》演绎了四个版本,同样的一个角度,但是里面的内容替换掉了,有点儿像一个舞台演出一样,舞台是相同的,但是里面的内容不一样。 这部片子叫《走为上策》,当时是因为在我的创作意识当中,我还是希望用一些不同的方式,比如说影像一般都是去按照前期、后期,前期拍摄、后期制作等正常的流程来操作,我觉得似乎要有所改变,不去这么考虑,没有剧本、没有拍摄,这些影像都是我平时拿着摄像机去旅游随便拍的一些东西,根本不是为了做作品的一些东西,这些东西拿过来编了一部跟现实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象模象样的一个片子。这个是早期的带有一点反讽性的照片。这些书都是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大展的图册,还有九十年代开始的国际大品牌,大量涌入中国,也是当时的一个时代的情况。 这个是1999年的一个作品,也是运用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手法,在上海的一个超市呈现,是做了一组真的肥皂,能洗手、透明的肥皂,这个技术还是专门做出口产品的一个技术,而且几种香型,红色的是玫瑰香型,绿色的是茉莉花等等,当时做了一个产品,也挺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