荠菜的别名很多,如花花菜、护生草、羊菜、鸡心菜、净肠草、菱角菜、地菜、清明菜、鸡脚菜……但是,我觉得清明菜、鸡脚菜、地菜给我印象比较深,清明菜说出了吃荠菜花的节气,鸡脚菜比喻了荠菜生长的形状,地菜说明了荠菜生长的地方,也是我自小到大叫的菜名。
《名医别录》记载荠菜“主利肝气,和中。”《本草纲目》记载荠菜“明目,益胃。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的功效,可见荠菜对于人的诸多好处。
我从小就喜欢吃荠菜,是家乡有吃荠菜的习惯。立春后,镇上菜市场摆放着一筐筐、一篮蓝荠菜,旁边立着一个小火炉,烫着春卷皮。父亲做的春卷最好吃,焦*皮、嫩香心,一口气吃下十根也不嫌多。小时候,只知道吃,并不知道如何采摘。
二婶认识很多野菜,如野芹菜、蒲公英、甜菜、苦菜,荠菜是她最为喜欢的。她带着我到江边采野菜,江边沙土,比较贫瘠,居民在空闲的江滩上种的大多是油菜、豌豆,蚕豆,这些菜不需要多少肥料,地里的荠菜大多贴着土地生长,蓬蓬勃勃,田间地头都是。
自那次后,我便记住荠菜的模样,真有点象鸡脚样,一棵棵趴在地上,叶片象锯齿一样,但是,有一样野菜与它很相似,刚生长时几乎没有分别。
二婶说:“闻味道,香的就是荠菜。”待到开花,就更好分辨了,荠菜中心抽一根细苔,开着白色的小花,香味就更浓了。婶婶包荠菜饺子,叫我一起吃,咬一口,一股青菜香扑鼻而来,我也喜欢上荠菜了。
我约着闺蜜到田野采荠菜,按照我们通俗的说法,叫“刁地菜”。大家分头在几块菜地里,一声不吭、埋头苦干,生怕刁少了,落后似的。遇到一个荠菜多的地里,半天都不伸腰,站起来后,才觉得腰酸背疼呢。当提着大袋的地菜回家,不知道有多高兴呢。
荠菜有的掩在草丛中,有的伴着带刺的蒲公英生长,它平铺着,贴着地生长,棵棵肥大。包菜地边的荠菜大而清秀,这里的荠菜与草丛里的大不一样,竖着长,叶片嫩嫩的、长长的,似刚长出的小白菜一样。奇妙的是,大多隐藏在包菜下面,小心扒开叶子,捏住根部,轻轻一提,一棵荠菜便拔了出来。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包菜地,来到大白菜地里,荠菜躲藏在大白菜叶子底下,只有翻开大叶片才能看到,那个头比包菜地里还大,我们兴冲冲地采着,一会儿的功夫,装满了一布袋子。伸起腰,看着满脚的泥巴,忍俊不住笑了起来。
回到家里,清洗一部分荠菜,放在篓子里,让水沥下、切碎,与肉沫搅在一起,加上调料,做好馅,包些春卷、饺子、包面,冻在冰箱里,自己吃些,送些到亲戚、朋友,还送些荠菜到喜欢包春卷的闺蜜。
几乎每年我都要到野外采摘荠菜,到江边的沙滩上,城边的村庄、农庄,我喜欢荠菜只要有土壤就能生长的个性,喜欢荠菜其貌不扬,却于人有着诸多好处的品性。
看着荠菜,我就会想起父亲、二婶,想起我平凡而又有韧性的父老乡亲,他们如荠菜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却默默无闻地把自己奉献给了需要的人们。
作者简介:杨仕英,*冈市人大常委会。
审核:周火雄编辑:秋歌
图片来源:网络
征稿启示
《*梅文学》是一个以弘扬*梅文化,扶持文学新人为已任的文学自媒体平台,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梅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周火雄先生领衔承办,现面向社会征稿。
一,征稿范围: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宣传正能量的其它体裁文稿。
二,来稿必须是原创,所有文章视同作者授权本平台结集出版,拒绝抄袭,文责自负。
三,投稿邮箱:
周火雄: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