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昱珩都做不到的事,他们为什么可以 [复制链接]

1#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

前几期写水哥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了一档央视爸爸的综艺,《天工开物》。

一档除了水哥之外都是纯素人的综艺——从全国挑选出10位不同行业的选手,专业文物及艺术品修复师、普通果农、自由摄影师……他们一起致敬传统,向景德镇的师傅学习古法制瓷。

身高感人的水哥直接被央视爸爸马赛克了

经过5位师傅测试,留下5位选手,拜传统匠人为师.

不借助科技手段,从零开始学习古人的技法,还原古代技术与工艺,最终挑战完成一件顶级瓷器——斗彩鸡缸杯,这件瓷器的成品率很低,只有25%-15%,精品率不足5%,真是暗自为他们捏把汗。

不过开什么玩笑,怎么会有我水哥做不到的事?

可是在第一期节目里,水哥就在扎马步的环节被弄得低血糖了(导演我们聊一聊?)

在选择要学习的工艺环节中,水哥得到三位师傅的青睐,清华美院出身的他放弃了擅长的绘画,选择的最难的环节——拉坯,对于完全没有雕塑基础的水哥,这是个极具难度的挑战。当所有的选手都想着如何拉出一个形状的时候,水哥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培养和泥土的感情,最终,他顶着烈日做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泥土坯。

这就是匠人精神。

水哥说:“我在拉完以后,在扔掉(没做好的坯)的时候,其实我脑子里就还在想,这些东西是什么。

我觉得这些东西就是‘天工开物’这四个字。‘天工开物’其实就是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觉得《天工开物》所体现的精神也是这样,这件东西看着很简单,但是背后有多少东西,就像运动员的一块奖牌一样,背后有血、有泪、有汗。但是这些东西都是无法可视化的。

我觉得我把所有废弃的泥坯变成了一个信息图形化,让大家看到一个杯子背后,会有多少失败。可能在师傅看来,或者在大部分人看来,我的进步还可以,但我觉得离我自己要求还差得很远。我觉得你了解和掌握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了解,知道,明白,并不等于就一定能够熟练,这还是需要大量的练习。”

“天工开物”,《天工开物》。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它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的生产技术。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制釉用凤尾草,拓画用*篾灰,融墨用茶叶水。

格物致知,开物成务。

古人也许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是他们硬生生地试出来了。在这片土地上用所有亲近自然的方法,制造出精美绝伦的陶瓷。

这就是“天工开物”吧。

水哥他们要做的斗彩鸡缸杯要经历重重工序,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完美。

制泥:

拉坯:

画瓷:

上釉:

粉彩:

落款:

装匣钵:

和蒸包子一样样的

进柴窑:

开火烧一宿:

其中一个环节的一点点失误,都必须全部重来。

传承古法,是匠人存在的意义。古人讲究“就地取材,物尽其用”,他们会用一生的时间领悟、钻研古法,并将其传递。

水哥的师傅,是一个老实的手艺人。他的一生都给了瓷器。

他的师傅很严厉,而其实他的师傅,心里是最害怕的。

拉坯分为圆器和琢器,琢器好做,圆器很难,所以学圆器的人已经没有了。水哥是他的第一个徒弟。

现在,做圆器的师傅还有三四个,他们都是十三四岁跟着父亲学来的,当年那是景德镇的传统,陶瓷世家,陶瓷传家。而现在,却要断在他们手上了。

他倾尽一身本领教给水哥。他说,坯刀上刻着祖师爷的名字,他师傅的师傅将刀传给了他的师傅,现在,他想传给水哥。

所有的师傅都是这样,他们日复一日,把手上从他们师傅那里继承来的制瓷技艺,当成一生的瑰宝,踏踏实实地做着。

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他们害怕手艺在他们这里失传。他们说,“我不希望把我的手艺,带到棺材里去。”

择一事而终,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

节目中,来了一位85岁的老人。他看着两位学习的年轻人,感叹道:“你们在这里太幸福了。”很多人不愿意去从事的,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在一位老人眼里,是那么幸福,那么幸运的人生。

可是,愿意学习制瓷的人越来越少。

画瓷师傅的儿子曾经学习了两年,最终吃不了这份苦,还是放弃了。师傅说,现在的孩子,很少能受得了师傅们严苛的训练,会制瓷的人越来越少。

的确是严苛。

做出来的瓷器凡有一点点瑕疵,就会被当场摔碎。师傅说:“面对徒弟们用心的作品,砸掉心理也不好受,但是我们必须要这么做。我们交出来的是一件完整的好东西,哪个点都不能出问题,如果敷衍了事,出不来好东西,也出不来做出好东西的匠人!”

水哥说,参加这个节目是想体会中国古代的格物精神。

“我认识了一群在电视圈里做匠人的工作人员,认识了9位在各行业都做得很用心的匠人。我希望这档节目一直办下去,我会永远支持它。我们这个节目不会是快餐,而是有涵养、有内容的,让人想去收藏,像一本书,而不是像一本普通的杂志。”

但这个节目更是一种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何为匠人、何为精神。

杨兴华说,“尽管我们不能指望用一档真人秀节目转变当下传统手工业所面临的后继乏人的困境,但起码可以通过它,让更多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