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尾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指三指五指如何执笔才最好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说:

“学书有序,必先能执笔。”

执笔,

是每个初学书画人的必修课。

关于执笔历来有很多说法,尤其是王献之少时习字,王羲之从背后掣笔不动的典故最为著名,引得后人争相模仿。然后世苏东坡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认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执笔无定法”,清代周星莲说此语出自欧阳修,康有为说出自苏东坡。首出谁人之口,并非其要,要紧的是这句话是否真的道出了执笔的真谛?

清代画家石涛曾说,“不师古法不成我法,不变古法终非家法。”让我们来看看古代名家是如何执笔的。

1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执笔图像中大部分为握管之法式,握管法为公开式的执笔方法,也必有二指单钩法的存在,二指或三指单钩的执笔法可视之为文人与民间一般性的执笔法。

东汉《仓颉》画像石(局部)山东临沂博物馆

▲图中仓颉以左手执笔,大指斜翘贴笔杆,四指握笔,为握管式的执笔法。笔杆前粗后细尾尖。

东汉《主簿图》壁画(局部)河北望都县1号汉墓

▲图中主簿右手执笔,手指半屈而明显超出笔杆,很可能为食指、无名指与小指并列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毛笔特别短,杆端方平,很特别。

晚唐《说法图》敦煌壁画(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菩萨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执笔,或可看作汉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遗风。

2晋朝时期

从该时期有限的资料来看,东晋时代普遍流行的执笔方法应为二指单钩之法。

西晋《对书俑》雕塑永宁二年(年)湖南省博物馆藏

▲此塑像的执笔方法为握管式执笔法,可以看作为汉代主流性执笔法的延续。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图中执笔,大指与食指执笔明显,但中指拈不拈笔杆便难以确定。如从同一作者所作《斫琴图》中的执笔方法来推断,中指应不拈笔杆,可判为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东晋顾恺之《斫琴图》(晏元济临本)局部之二

▲顾恺之《斫琴图》的执笔,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的执笔方法。其所执之笔有竹笔的可能。但毛笔与竹笔的执笔方法,相同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书圣王羲之的执笔方法也极有可能为二指单勾法:

宋代梁楷《王右军书扇图》,王羲之的执笔方式应为二指单钩法

3南北朝时期

从该时期人物画中有限的执笔图像,加上由前朝晋与后代唐出现的执笔方法推理出,南北朝的执笔或为单钩式的执笔方式。

北齐杨子华《校书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应无疑,中指是否参与难以确定,二指与三指执笔皆有可能。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该时期有限的执笔图像,大部分表现的角度是容易混淆二指、三指与四指执笔之分辨的,不但需作深入的探讨,更期待有新的图像资料被发现作佐证。)

4唐朝时期

唐代的执笔与晋代、南北朝时期大体相同,执笔方法主要为单钩之法,或以二指单钩为主,三指单钩为辅。另外还存有握管法、摄顶法等执笔方式。

唐《送子天王图》(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此作或定为宋人摹本,并列为宋画。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作唐代之现象计。此为书法类的执笔图像。图中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唐周文矩《文苑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执笔者作思考欲书之状,大拇指与食指执笔可以确定,然中指抵不抵笔杆难以确认,故二指单钩与三指单钩皆有可能。

▲日本《弘法大师所传执笔法》年采录于日本《墨》杂志

(须加说明的是,这些图像几乎都是书法(文字书写)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3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

五代《地藏十王图》敦煌遗画(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正在整理笔毫。

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仙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皆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五代后蜀邱文播《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存有四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较难以确定。

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

6宋朝时期

宋代可以说是执笔方式的一大转折点。宋代在继承唐、五代主流性执笔法一一单钩法(二指、三指)的同时,双钩式的执笔方法逐渐显现,终至呈现出二指、三指单钩与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并行的局面。

宋佚名灵芝大师像(局部)日本泉涌寺藏 

▲此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北宋佚名《猴侍水星图》(局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明显,中指是否抵笔难辨。推测二指单钩法之可能较大。

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局部)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食指与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

宋陆忠信《十王图之一》(局部)

▲此图执笔者食指单钩,中指与名指、小指一起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7元朝时期

如同元代居于宋与明之间的历史地位一样,元代执笔也属于前朝二指单钩偏胜于三指双钩与后代三指双钩偏胜二指单钩法的过渡时期,出现了二指单钩与三指双钩两种执笔方法交替并行的新局面。

元佚名(旧称陆忠信)《地藏十王图之一》局部日本永源寺藏

▲此图执笔者采用食指与中指双钩式的执笔方法,小指明显不拈笔杆,名指作弯曲状,弯曲便不拈笔杆,所以判其为三指双钩法。

元颜辉《十六罗汉图卷》(局部)

▲图中写经师食指单钩,中指、名指与小指皆弯曲。唯中指拈不拈笔杆难辨,不拈则为二指单钩法,拈则为三指单钩法。

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卷》(局部)吉林省博物馆藏

▲此图的执笔方法应为大拇指与食指同执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8明朝时期

到了明代,虽仍采用单钩法,然主要流行的已是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明项圣谟《自画像》(局部)美国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收藏家翁万戈(翁同龢的五世孙)藏

▲此画像中的执笔方式,大拇指与食指共执,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明唐寅《红叶题诗仕女图》(局部)

▲图中仕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拈笔杆,清楚显示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法。

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局部)

▲此图中两位学士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一般不拈笔杆,所以判断为三指双钩式的执笔法。

明佚名《蓍英盛会图》(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图左边作书者大拇指与食指、中指执笔,无名指与小指闲置不粘笔杆,为典型的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右边作者执笔应与之相同,同为三指双钩式执笔法,只是角度不一样,难以判断无名指与小指拈不拈笔杆。根据明代执笔的总体情况分析可知,无名指与小指应该不拈笔杆。

9清朝时期

清代的执笔或发掘与继承传统的执笔方法,如二指单钩、三指单钩、三指双钩;或提倡四指与五指共执的方法;或自创一法,如何绍基晚年改用回腕式执笔法。所以,从清代美术作品中存在的执笔图像可知,该时代多种执笔方法并存,是为执笔史上最为自由多样的一个时期。

清佚名《玄烨便服写字像》(局部)

▲由图中可看出康熙此执笔方法为三指双钩法。

清无款《乾隆帝写字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作为皇帝与书家,他的执笔是很有代表性的。从这幅作品可知,乾隆的执笔应该属于三指单钩之法。

清郎世宁《乾隆皇帝朝服像》(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皇帝此幅作品中的执笔与上图不同,属于三指双钩之法。

清丁观鹏《中秋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著名宫廷画家丁观鹏所画王献之书写《中秋帖》之形像,其执笔为二指单钩之法。

10民国与现当代时期

从民国有关的执笔图像分析,民国时期的执笔已经有别于清代多种执笔方法并行的现象,而以三指双钩与平腕式五指执笔为主流性的执笔方式,而采用单钩式执笔法的越来越少。

郑孝胥执笔

▲曾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的书法名家郑孝胥(-)执笔姿势大指与食指中指执笔眀显,但无名指与小指是否拒笔难判,拒则为四指双钩法,不拒则为三指双钩法。

同时,已经有人采用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了。

罗振玉执笔

▲著名的考古学家、金石学家罗振玉(-年)执笔腕臂不离桌面,应为掌竖式五指执笔法。

单钩式执笔法属于消亡性的执笔法,掌竖式的五指执笔法则属于新兴发展的执笔法。

于右任执笔

▲中国近现代*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执笔姿势应为现代流行的五指执笔法。

但这两种执笔方式与三指双钩和平腕式五指执笔相比,还是属于少数的现象。

林散之执笔

▲林散之(-)是一代书法大家,被誉为当代“草圣”。其晚年执笔即采用与现代硬笔执法一般的、传统的三指单钩法。

经过晚清与民国书画执笔方式多元的时期后,便进入到年之后新的时代了。

舒同执笔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首任主席,其书法被誉为“舒同体”。从舒同这张照片可知,舒同作书时采用的是三指双钩之法。

在这个时代中,执笔可以说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五指执笔法得到了空前的认可与推广,创纪录地首度成为主流性的执笔方法。

民国五指执笔照片《科学书法》插图

▲这是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科学书法》﹙陈公哲著﹚插图,执笔姿势强调“名指爪下肉拒笔向外”,“小指依傍名指”,为五指执笔法之典型。该书当时影响不小,《书法精论》作者丁文隽对其很推重。

现代《五字法执笔图》

▲这是沈尹默撰《标准习字帖》中的执笔示范图,强调“擫[yè]、押、钩、格、抵”五字之诀,即现代普遍流行的五指执笔法式。

以至于现代一般的公民们只知道自古至今唯有五指执笔法才是最正统、最优秀的、也是流传有绪的执笔法。

中华书局出版《书法有法》的封面

▲有趣的是,一个特别推崇五指执笔法的书法大家的书法论著,却采用了一幅作者三指倾斜执笔书写的照片。

沈尹默在所著《书法论丛》中强调:“五字执笔法是唯一适合于手臂生理的运用工具一一毛笔制作的性能发挥的。”他在《执笔五字法》中写道:“书家对于执笔法,向来有种种不同的主张,我只承认其中一种是对的,因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传下来,经唐朝陆希声所阐明的:擫、押、钩、格、抵五字法。”

启功执笔

▲启功在执笔上很像沈尹默,嘴上虽提倡五指执笔法,自己写字时往往采用二指双钩之法。从这两个图像中,可看清楚其无名指与小指在执笔中并未粘贴笔杆,起“导、送”的作用。

综合上述资料会发现,中国书法历经千百年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书写姿势与观念的更替,执笔方式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不管是历代书法名家还是帝王平民,其实都并没有一个固定且准确的执笔方式。所以这样看来,确实是“执笔无定法”。

但是书法有法,虽然没有一个适用于每个人的执笔方法,却有最科学的方法:

1.执笔无定法,但是,有最科学的方式。目前毛笔以五指执笔法为佳,硬笔以三指执笔法为宜。

2.适合自己的是最好的。但是,入门最好用最科学的执笔法。将科学的执笔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执笔法,才是最好的执笔法。

下面是一些古代名家关于执笔的论述,希望能到给各位爱好书法的朋友们一些参考建议!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ー分,执之。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晋·卫铄《笔阵图》

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

晋·卫铄《笔阵图》

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

唐·虞世南《笔髓论》

大抵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全。次实指,指实则节力均平。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易。

唐·李世民《笔法诀》

笔不欲捷,亦不欲徐,亦不欲平,亦不欲侧。侧竖令平,平峻使侧,捷则须安,徐则须利,如此则其大较矣。

唐·徐浩《论书》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柳诚悬之言良是。

宋·苏轼《东坡集》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

宋·*庭坚《论书》

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

宋·米芾《自述学书帖》

夫善执笔则八体具,不善执笔则八体废、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以外,法兼肘腕。

元·郑杓《衍极》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

明·陈绎曾《翰林要诀》

凡执管须识浅、深、长、短。真书之管,其长不过四寸有奇,须以三寸居于指掌之上,只留一寸一二分著纸纸。盖去纸远则浮泛虚薄,去纸近则揾锋势重。

明·徐渭《徐渭集》

枕腕,即以左手枕右手腕而书之;提腕,肘着腕、虚提手腕而书之;悬腕,,悬着空中而书之。枕腕以书小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须悬腕,悬则笔势无穷,否则拘而难运。

明·徐渭《徐渭集》

真书握法,近笔头一寸;行书宽纵,执宜稍远,可离二寸;草书流逸,执宜更远,可离三寸。笔在指端,掌虚容卵,要知把握,亦无定法。熟则巧生又须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但忌实掌,掌实则不能转动自由,务求笔力从腕中来。

清·宋曹《书法约言》

腕竖锋正,正则四面锋全。常想笔锋在画中,则左右逢源,静燥俱称。

清·宋曹《书法约言》

藏锋之法,全在握笔勿深,深者,掌实之谓也。簪之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执笔亦如之。

清·宋曹《书法约言》

学书有二诀:一曰执笔,二曰用意。执笔之诀,先将大姆指横顶笔端,食指中指双钩于外,次将无名指背抵于内,而以小指助之;无论大小字,皆悬肘书之。

清·杨宾《大瓢偶笔》

--End--

特价包邮

赠送毛笔一支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