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间,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金时期,此时的官窑瓷器,以丰富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著称于世。其中,有一种奢华繁缛的装饰工艺备受推崇,这种工艺叫粉彩扒花。
关于粉彩,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胜于乾隆”的说法。与青花,玲珑,颜色釉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四大名瓷各有其独到绝美之处,其中粉彩瓷以美艳多彩为最,而在粉彩中扒花又是最细腻,最精妙绝伦的工艺。
粉彩是用玻璃白料为底色,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彩绘渲染图饰的彩瓷,这种瓷器的特点是画面阴阳突出,浓淡分明,立体感强,色泽柔和淡雅又明亮。
扒花也叫粉彩轧道瓷,宫中称锦上添花。它作为粉彩瓷艺术中的一种装饰形式,在北方称之为“轧道”或“雕地”,制作工艺最为精细。而景德镇制瓷艺人谓之耙花,在保留传统粉彩装饰技法的基础上,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划出细的诸如凤尾草纹后,在色釉底上锥刻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再加绘粉彩花卉纹。
扒花瓷器,颜色绚丽、装饰繁缛,追根溯源的话,它诞生于乾隆时期,当时为专供皇室贵族赏玩的珍贵工艺品,具有名副其实的“贵族”血统。它受西方珐琅彩的影响,再结合中国粉彩装饰,色彩深浅分明,立体感极强,不像中国传统国画般注重意境,而更沾染些西洋油画的情调,可以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粉彩轧道开光山水镂空瓶(清.乾隆)
这种装饰繁缛的器物对工艺的要求极高,一般的民窑和民间艺人根本没有这种人力和财力去生产与经营。据古籍记载,一般认为它创始于清乾隆时期的“唐窑”。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非常著名的督陶官,他所监制的“唐窑”表了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
唐英画像
由于清三代国力雄厚,乾隆帝又极爱收集奇巧之物,对艺术品的要求极高,这种“锦上添花”瓷器就是为了迎合他的喜好而造。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陶至今日,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咸月异岁不同矣。”
繁缛满密、精巧华丽是乾隆彩瓷的典型特色,“锦上添花”则是最能体现这种特色的装饰技艺了,不仅是体现了乾隆帝自身的审美趣味,更是能从中窥视中国古代的强劲国力。
根据纹饰可把扒花分三种形式,第一为常见的凤尾形卷草纹,第二为“卍”字纹,第三为图案纹。其中,第三种制作难度最大,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见。
凤尾形卷草纹
“卍”字纹
图案纹
扒花的扒,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细的刻画。这一个字,很形象也很贴切,仿佛让我们看到扒花匠师,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捏住扒花针,头靠得很近,眼睛紧紧盯住器物的细部,一针一针,如临大敌。
这种装饰方法一般都是满装饰,纹饰细小。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既费眼费神,又必须精神专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的美观。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扒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一般而言,扒花是刻画单一的连续纹饰:最常见的是卷草纹,金钱纹,锦地纹等。扒花的花,指得就是这个。如果要刻画不连续的画面,比如在锦地纹中夹以龙纹凤纹乃到花鸟鱼虫,难度就更大得多。还有一种,难度上介于前两者之间,就是在连续的扒花纹饰基础上,施以粉彩的彩绘。举凡粉彩能画的,理论上都可以。而粉彩做画,几乎无所不能。当然,这是以扒花做为装饰的主要手段,是主角,有时候,扒花也可以做配角,做配角时,他的戏路就更宽了。
扒花不能打底稿,从起笔到收尾要一气呵成,花纹要大小一致,布局均匀,不能出丝毫差错,也不能在瓷胎上留下空白。这需要积累多年绘画功底才能做到。
一针一针地在釉彩上做着精细的刻画。手心相应,专心致志,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瓷器报废。
扒花瓷器远看并不显著,近赏方能发现它所勾画出的繁花似锦。尤其是在灯光下细细审看,发现非同寻常的工艺之难,技艺之巧,令人陡生赞叹。
如今,随着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发展,赋予了扒花瓷新的生命,扒花瓷也在继承传统的风韵之下,焕发出时代的美感。
资料来源于网络
好藏品还需要好的平台。佲家传媒依托强大的品牌效应以及自身高端艺术品优秀团队,把网络媒体、杂志专刊、电视媒体三大媒介相结合,打造全面立体的宣传阵容,不遗余力地为广大收藏品投资爱好者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服务,建立一个优质的古玩资讯平台。
选择《名家说宝》,就是选择了成功。如您想了解更多关于收藏的知识,欢迎您带着您的藏品来名家馆,让《名家说宝》的鉴宝专家为您的藏品鉴定把关、保驾护航,让您在了解藏品真正价值的同时还能学会在古玩市场中慧眼识宝,走上一条正确的古玩收藏投资之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