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这句话揭示了精美瓷器背后所蕴含的精湛技艺。在制瓷过程中,不仅烧制环节充满未知,着色工序同样需要匠心独运,才能最终呈现出丰富细腻的色彩层次,使每一件作品都达到完美的境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景德镇,探寻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魅力所在。
粉彩瓷的工艺之美,绝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它融合了大道至简的质朴、笔走龙蛇的潇洒,以及锦上添花的繁复。这种繁复之美,要求工匠不仅具备高超的技艺,更要有严苛的审美标准。
幸运的是,我们有幸见证了江训清大师的精湛技艺。他不仅将仿乾隆胭脂红扒花缠枝花卉梅瓶及过程瓶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更将传统利坯车、高岭土不子、制陶用笔、釉料样本等一系列珍贵的制瓷工具及原料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捐赠和展示,无疑是对粉彩瓷“繁缛华丽之美”及其背后工艺之美的最好诠释。仿乾隆胭脂红扒花缠枝花卉梅瓶
在江训清大师的捐赠中,一件造型典雅、色彩斑斓的仿乾隆胭脂红扒花缠枝花卉梅瓶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这件瓷瓶高36.5厘米,口径8.3厘米,其设计别致,瓶撇口、短颈、丰肩,肩部以下逐渐收敛,圈足设计稳重大方。颈部以蓝彩莲瓣形开光装饰,间以紫地轧道宝相花纹,彰显奢华气息。肩部则饰以黄地如意纹宝相花,寓意吉祥如意。腹部的主纹样为紫地轧道粉彩折枝莲花及西洋花卉纹,细腻入微。近底部的如意云头纹开光内绘黄地宝相花,与口沿、足边的描金装饰相映成趣。
据介绍,这件作品是对乾隆时期粉彩瓷贵气的完美再现。粉彩,与青花、玲珑、颜色釉齐名,被誉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而其中的“扒花”工艺,古籍中记载为“锦上添花”,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繁复的纹样著称于世。“扒花”工艺,亦被称为“粉彩轧道瓷”,源自景德镇的匠人与督陶官唐英的巧思妙想,他们借鉴了瓷胎画珐琅的精湛技艺,从而创新出这一釉上彩的珍稀品种。这一工艺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制作流程:首先,在瓷胎上铺上玻璃白料作为底色,运用中国画的“没骨法”技巧进行彩绘与渲染;随后,在已经上色的瓷器上,工匠们需以绣花针般的精细工具,刻印出如凤尾形卷草凹纹般的细腻纹样;最后,通过花鸟、山水或开光等精美图饰的巧妙搭配,使得整件作品既不失古雅韵味,又展现出精湛的工艺水平。江训清,这位在景德镇传统手工瓷制作领域深耕了35年的匠心独运者,师从多位资深瓷器专家,包括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蔡和璧与廖宝秀,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权奎山等。他表示,要运用扒花工艺精心制作出这样一件高难度的瓷器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致敬,更是对匠心精神的完美诠释。“制作粉彩瓷瓶的过程极为繁复,需要耗费长时间和大量人力。整个制作流程包括吹地皮、打图、清图、扒凤尾草、烧地皮、出炉、画线条、洗染以及最终成瓷等多个步骤。由于工艺的复杂性,通常需要七、八个人协同合作,历时近两个月方可完成。在烧制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可控因素,无法确保每一个瓷瓶都能完美烧成,破损或颜色浅淡等问题时有发生。
此外,粉彩的着色技法同样十分考究,涉及画、填、洗、扒、吹、点等多种技巧。相应地,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各式特制工具,如画笔、填笔、洗笔等,以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精准完成。”为了烧制出完美的粉彩瓷瓶,江训清在色彩调配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解释道,仿乾隆胭脂红扒花缠枝花卉梅瓶所使用的颜料非常珍贵,其中还加入了金粉以烧制出胭脂红的独特色彩。更为关键的是,这种颜料包含了十几个色阶的变化,使得瓷瓶的色彩层次更加细腻且丰富多样。对于江训清而言,仿古既意味着对传统的继承,也代表着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他在仿制过程中,不仅融入了自己对中国瓷器在器物形态、纹样设计以及色彩运用上的独到见解,更致力于追求一种“传承而不泥古”的艺术境界。江训清期望,通过江窑创作的瓷器作品,既能承袭“内廷恭造之式”的皇家风范,又展现出“雅、秀、精、巧”的独特气质。
“蔡和璧老师曾告诫我,我们不能成为简单的‘复印机’。”这句话深深影响了江训清,并成为他一直坚守的创作原则。例如,他曾负责制作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粉彩蝠桃纹瓶的复制品。在工艺上力求还原的同时,江训清更在作品中融入了新的技艺和设计元素,以期呈现给观众一种既高贵典雅又蕴含自然与现代气息的粉彩瓷之美。而江训清更进一步,将这件珍贵的粉彩瓷作品及其制作过程,以及制瓷的工具和原料,全部捐赠给了世界技能博物馆。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旨在让观众们能够欣赏到粉彩瓷的独特之美,更希望通过这些捐赠,展现背后的精湛技艺与匠心独运,让未来的参观者能够在“锦上添花”的背后,感受到匠人们的深深情怀。希望这些展品能够为青少年们带来直观的体验,让他们亲眼目睹传统制瓷工艺的独特魅力。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馆能成为传承中国制瓷技艺、展现瓷器之美、传播瓷器文化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