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时的农村,因自来水设施的稀缺,人们常会目睹这样一幕:农民们手提水桶,秩序井然地排队等候。这一幕对于现代年轻人而言或许颇为陌生,然而,他们实际上在等待的是从井中汲取的生活用水。在那个年代,家中有井往往意味着较好的生活条件,而井口的大小甚至成为了家庭经济状况的象征。
值得注意的是,井口周边常常生长着一种独特的野草。过去,这种野草常被农民用作柴火,但在如今的社会中,它已变得相当稀少。若有机会遇见,请务必珍视。那么,这种野草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井栏边草,亦或是“井口边草”,仅从名字便可推测出其生长的地理位置——井口或井栏附近。这种野生植物在农村随处可见,却并非无足轻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井栏边草的世界,探寻它的独特之处。
井栏边草,作为一年生凤尾蕨科陆生中小型蕨类植物,虽在形态上与众多蕨类植物相似,但却是其中独特的一员。在蕨类植物的世界里,尽管种类繁多,但中小型蕨类却相对较少,而井栏边草便是这稀缺群体中的一员。井栏边草,这一名字或许对许多人而言尚属新鲜,然而它却无声无息地装点着我们这片广袤的土地。从北方的河北到南方的广东,从东部的江南到西部的川贵,它的绿色身影无处不在。在古老的井栏畔,或在山间的石缝中,它都展现着顽强的生命力,绿意扑面而来。曾经,农村的土墙上也常见到它的踪迹,它静静地与岁月一同守望着这片家园。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那些充满岁月痕迹的土墙逐渐被坚固的水泥所取代,井栏边草也因而失去了往日的栖息地。如今,若想一睹其风采,或许需要深入山林,或是探访那些依旧保留古朴韵味的村落。对于那些与土地息息相关的农民朋友们来说,那些历经沧桑的古老水井,便是他们与井栏边草最亲密的纽带。在过去,井栏边草常生长在井口或井内石壁上,这一特性引起了农民朋友的注意。他们曾担忧这种植物可能对井水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常常将其割下晒干,用作柴火。事实上,许多蕨类植物在干燥后都极易燃烧,因此过去常被用作引火材料或直接当作柴火使用。
然而,对于经验丰富的老农民来说,井栏边草还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笔者在回访老村时,曾亲眼目睹老农在井边收割井栏边草的场景。老农们介绍说,井栏边草的全株都可以入药,具有清热利湿、止血凉血等多种功效。特别是在夏季,用井栏边草煮水喝,能有效缓解炎热带来的不适,达到清热解暑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农村的繁荣与进步,新居如林立,且品质日上。加之自来水的普及,除山区农民偶尔取用井水外,多数地方的古井已渐被忘却。这些井中的积水也逐渐干涸,使得井边的野草日渐稀疏。因此,当我们偶然遇见这些井栏旁的植物时,应深感庆幸,因为它们或许不久后便会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有人开始尝试专门栽培这种井栏边草。其叶片线条流畅,植株形态别致,极具观赏价值。如今,这种植物在都市园林中常被用于点缀山石盆景,为人们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是否曾目睹过井栏边草的芳容?欢迎在评论区畅谈你们的感受与发现!